小米汽车发布会现场,人山人海,与其说是新车亮相,不如说是一场大型的粉丝嘉年华。小米公司创始人雷军站在台上,不管是身着标志性的衬衣,还是效仿老黄身上的皮衣,总是能长期占据网络热搜。

截图来源于 Xiaomi SU7 Ultra 新品发布会
"All in",这是雷军最擅长的,也是最能点燃米粉情绪的词汇。发布会后,订单如潮水般涌来,小米股价应声上涨,拿出史上最强悍财报,雷军,再次成为舆论场的焦点。
只是这一次,舆论的风向似乎变了。
曾经,当雷军进军手机行业,一句 " 站在风口上,猪都会飞 ",被解读为投机主义,一句 "Are you OK",被玩坏成鬼畜视频,他被戏称为 " 雷布斯 ",一个亦步亦趋模仿苹果的追随者。
但现在,一边是小米汽车 " 现象级 " 的市场热度,一边是苹果多年未果的造车梦,舆论开始重新审视,两大企业各自的战略取舍。
更关键的是,支撑雷军底气的,不再仅仅是情怀和营销,而是其背后一套精密运转的 " 投行式造车 " 逻辑,以及中国供应链的崛起。
雷军狂飙
每一次的小米汽车发布会,与其说是产品发布,不如说是一场精心策划的 " 雷军个人 IP" 秀。
从发布会前期的预热,到发布会现场的细节把控,再到发布会后的舆论引导,每一个环节,都精准踩在了流量的风口上。
雷军亲自驾驶 SU7 进行路测,在社交媒体上与用户频繁互动,甚至连定价策略,都采用了 " 先听劝,后改口 " 的营销手法,将用户情绪和期待值拉满。
不得不承认,雷军深谙互联网营销之道,也精准拿捏了米粉的情感需求。一句 " 人生最后一战 ",足以让无数人为之动容,一句 "9.9 万不可能,14.9 万也不要想了 ",瞬间点燃了用户的购买欲望。
最终,小米 SU7 以 21.59 万元的起售价入市,看似 " 真香 ",实则依旧是一场高明的营销策略。这个价格,既避开了与特斯拉 Model 3 等直接竞争对手的正面冲突,又锚定了用户对于 " 小米汽车不高价 " 的心理预期。

数据也印证了 " 雷军式营销 " 的成功。发布会后,小米汽车订单大排长龙,社交媒体上关于小米汽车的讨论热度居高不下,# 雷军 SU7# 等话题迅速登上热搜榜。
但狂飙突进的表象之下,也需要保持一份冷静。
初期订单的火爆,固然可喜,但有多少是雷军个人 IP 的加持,有多少是早期尝鲜用户的冲动消费,又有多少能够转化为长期稳定的销量,仍需时间检验。
毕竟,汽车不是手机,低频消费的属性,决定了其用户决策更加理性,也更加注重产品口碑和服务体验。
小米汽车能否持续保持这种 " 狂飙 " 的势头,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,最终还是要回归到产品本身,以及其背后的供应链体系。
底气中国造
如果说 " 雷军式营销 " 是小米汽车现象级开局的表象,那么 " 中国供应链 " 就是支撑其狂飙的底气。
雷军的底气,并非盲目自信,而是基于对中国供应链多年来的深度洞察和战略布局。
早在小米正式宣布造车之前,雷军和小米就已经开始围绕智能电动汽车产业链进行投资布局。
从动力电池的宁德时代、比亚迪,到自动驾驶芯片的英伟达、地平线,再到激光雷达的禾赛科技、速腾聚创,小米几乎投资了智能电动汽车产业链上的所有关键环节的核心企业。
这场押宝国产供应链的阶段性胜利,在 2024 年财报中显露峥嵘:汽车业务全年收入 328 亿元,第四季度毛利率跃升至 20.4%,净亏损收窄至 7 亿元。
实际上,这种 " 投行式造车 " 的逻辑,并非小米首创,但小米将其运用得更加极致。
传统的汽车制造模式,是先有产品定义,再逐步搭建供应链体系。而 " 投行式造车 " 则是反其道而行之,先期投入大量资金和资源,布局产业链,等待产业链成熟,再整合资源,快速推出产品。
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,能够充分利用现有产业链的成熟度和规模效应,大幅降低研发成本和试错成本,缩短产品上市周期。
尤其是在中国这个拥有全球最完整汽车产业链的国家, " 投行式造车 " 的优势被进一步放大。
雷军和小米的筹码,既不是小米 SU7 Ultra 参数表上标注的 1.98 秒零百加速,也不是那块可旋转的中控屏。在长三角的模具车间、珠三角的电池实验室、京津冀的智能驾驶数据中心,一条蛰伏十年的隐形战线正浮出水面——从 2014 年投资车载芯片企业开始,雷军用手机行业锤炼出的供应链整合术,在汽车领域复刻了一场更宏大的 " 闪电战 "。
当国际巨头还在为是否自建工厂犹豫时,小米汽车已通过上百家的核心供应商与战略投资企业的精密咬合,将中国制造 40 年的工业化积淀转化为量产速度。
雷军深信,中国的供应链,足以支撑起小米的造车梦想。

截图来源于微博 @雷军
而小米汽车 SU7 的热销,也印证了雷军的判断。
从车身结构件到内外饰,从三电系统到智能座舱,小米 SU7 的零部件几乎都可以在中国供应链中找到成熟的解决方案。这使得小米汽车在保证产品性能和品质的同时,能够最大限度地控制成本,并实现快速量产。
当然," 投行式造车 " 并非没有风险。" 投行式造车 " 模式,短期内可以帮助小米汽车快速崛起,但长期来看,其可持续性仍面临诸多挑战。
过度依赖单一市场,可能会限制小米汽车的全球化发展。技术创新能力不足,可能会使其在未来的竞争中陷入被动。供应链安全风险,也可能随时给小米汽车的增长蒙上阴影。
尤其是当全球汽车产业加速电动化、智能化转型,当新的技术范式和商业模式不断涌现,小米汽车能否持续保持竞争力,能否避免沦为 " 组装厂 " 的命运,仍存在不确定性。
突围苹果
当雷军 All in 造车,并将小米汽车对标保时捷、特斯拉时,一个绕不开的参照系,就是苹果。
同样是科技巨头,同样拥有强大的品牌号召力和用户基础,同样对汽车产业抱有野心,苹果造车的传闻,比小米更加悠久,但至今仍未见实质性产品落地。
坊间传闻,苹果造车项目 "Titan" 多次推倒重来,团队内耗严重,技术路线摇摆不定,供应链掌控不力,最终导致造车计划一再搁浅。
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,苹果的基因,是封闭和掌控。
苹果习惯于掌控整个产业链,从芯片设计到软件生态,都力求做到极致的自主可控。这种模式在消费电子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,但在汽车这个产业链极其复杂,开放协作至关重要的领域,却显得格格不入。
苹果一直试图把消费电子的供应链模式复制到汽车领域,但结果并不理想。它过于依赖海外供应链,尤其是日韩和欧洲的供应商,对于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,却显得有些疏远。
这种供应链策略,在早期或许还能维持,但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崛起,苹果的劣势就越来越明显。
汽车产业链的冗长和复杂程度,远超手机。即便是特斯拉,也无法完全实现零部件的自主可控,更何况是缺乏汽车制造经验的苹果。
而小米的优势在于,更加开放和务实。
小米深知自身在汽车制造领域的短板,选择与产业链深度融合,充分利用中国供应链的优势,快速补齐短板,实现弯道超车。
这种开放协作的姿态,与苹果的封闭掌控形成了鲜明对比。
资本市场的敏锐嗅觉佐证了这种模式的潜力。在小米汽车官宣量产当日,宁波旭升集团、常州星宇股份等十余家供应链企业股价联动涨停,这折射出资本市场对新型供应关系的价值重估。相比之下,苹果在汽车领域保守的 " 黑盒采购 " 策略,使其始终未能建立起类似消费电子领域的绝对话语权。
更具意味的是,当年雷军进军手机行业,被讥讽为 " 雷布斯 "," 雷布斯 " 这个称号,也多少带着一些戏谑的意味。而如今,小米汽车却似乎走在了苹果的前面,率先拿出了爆款车型。

图片来源于微博 @雷军
一年前,当雷军驾驶小米 SU7 驶入北京亦庄发布会现场时,他或许想起了十四年前那个站在 798 艺术区发布第一代小米手机的下午。
对于雷军而言,这不仅是小米的胜利,更是中国供应链的胜利。
这或许揭示了一个新现实:当国际品牌还在讨论 " 是否该把供应链迁出中国 " 时,中国新能源产业链已进化出自我迭代的生态系统。那些曾被视为 " 跟随者 " 的企业,正通过无数个小米式的网状联盟,将制造优势转化为技术话语权。